
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以下特点:
市场规模增长
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赛迪顾问统计,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预测到2026年将突破1万亿元。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5615亿元,预测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政策支持力度大
2024年初“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不断强化低空经济相关政策。
2025年,低空经济继续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各地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卓有成效,全域低空空域协同运行管理的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逐步构建。
技术创新推动
在高能量密度电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飞行器续航时间有望大幅延长;氢动力无人机技术取得多项突破;飞控系统、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也不断实现跨越。
人工智能与5G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飞行器向全自主化升级,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千架级无人机集群管理,区块链技术保障飞行数据安全,数字孪生助力空域资源动态优化。
应用场景拓展
低空经济正加速构建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全产业链条,包括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农业植保、低空旅游等领域。
飞行常态化与场景泛在化,低空飞行将从试点项目转向日常运营,物流领域无人机配送网络或覆盖80%的县域地区,城市空中交通(UAM)试点有望在超大城市落地。
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
国内区域发展呈现差异化,东部沿海聚焦高端制造与城市服务,中西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低空旅游与特色物流。
中国正通过技术输出、共建“空中丝路”等模式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球低空经济规则制定。
产业生态构建
低空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中央指引、地方争先、市场驱动、社会参与、资本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
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从硬件制造转向运营服务与数据应用,产业基金、REITs等工具助力基础设施投资。
挑战与应对
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空域资源分配不均、安全监管滞后、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创新释放空域潜力,建立全链条安全标准体系。
行业需要在规模化与规范化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又应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总体而言,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将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共同推动下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机遇。